第34章 消息

姜晓把装蜂蜜芥末酱的碟子, 刮得干净锃亮后,才抬眸观察日头。

“时间差不多了。”

在乐平县城联系好的园户,应该快带着匠人和包裹好的林果树上门了。

昨日在县城的粮行, 木槿瞧着满仓的米粮袋子,突然忧心起茶田今年的收成。

木槿提到紧邻的南州地区有几处茶园, 正在闹病虫害, 她很担心茶田采完这一批春茶后会出状况。

姜晓立时就想到了,以前每期都要追着看的农林节目,有两期专门讲过茶树与林果树、绿肥等进行间作。

通过建设这种生态茶园, 实现多物种相互促进,以此强化茶树的自然调控力,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。

茶树的间作套种,是华国传统农耕文化一大精髓。

姜晓从木槿口中得知, 大历的茶园也有茶树间作这种操作,只是形式比较粗放。

热衷于一切种田活动的系统,怎么会错过这个好机会?

“叮咚”提示音立刻响起。

【商店已上新,内容丰富的茶园培育手册, 为您拨开迷雾指引前进方向。新品售价:300积分】

手册的可预览部分,内容丰富知识脉络清晰,姜晓痛快地付款, 入手了茶园培育手册。

但姜晓很好奇, 久居在小村庄里的瑾丫头, 是如何能迅速得知南州消息的。

大历幅员辽阔,天下共划分为十个道, 全国设有三百六十四州, 下辖一千五百个县。

而泰康村所归属的安州, 虽与南州是邻州, 却是相距甚远的。

木槿先四处看了看,没有发现往来巡街的官府人士,她这才对姜晓解释:“这消息是上一期江湖小报上写的,段大哥买来看完后,说后面的话本子很有意思,就转送给我了。”

经过木槿的一番解释,姜晓才弄清楚,这江湖小报是何方神圣。

与姜晓所熟知的很多朝代相似,大历的官媒是朝廷发布的邸报,发展至今已很成熟,会定期在民间公开发行兜售。

可大历虽是政治经济强盛,江湖各大势力百花齐放,多元文化繁荣发展,但这里终归是皇权统治下的封建社会。

邸报多是刊载当今圣上的诏令谕旨、官员升迁罢黜等一些基本的政令信息。

因是服务于维护王朝统治秩序,邸报自然要匹配严格的审核制度。

不仅发布的内容受限,很少涉及水灾、日蚀等自然灾害及天象,此外在坊间缓慢的流通速度,也不能满足百姓对信息知识的关心渴求。

而民间组织私自发行的各类小报,里面写的东西花样繁多,沿街叫卖很受百姓的欢迎,江湖小报就是比较受欢迎的一种。

朝廷虽经常下达禁令,遏制小报流通,但因市场潜力巨大,各类小报发展屡禁不止。

有需求便会有市场,这个道理自古颠扑不破。

“差点忘记给姜姐姐看了,这就是江湖小报。”木槿从袖子里掏出一份折叠齐整的竹造纸。

姜晓接过边角已被翻阅的有些毛糙的小报,认真查看上面的信息。

雕版印刷术在大历已经开始盛行,这小报的版面简洁大方,内容多种多样。

江湖门派的动向、朝廷不便公开的消息……甚至还有一小块,写了富家小姐破庙逢落魄书生的话本段子。

“姜姐姐,那我先回家,待会在茶园见。”木槿小心端着炸鸡,起身同姜晓告别。

“姜姐姐?”木槿又唤了一声,姜晓这才从江湖小报中抬起头。

“啊?去吧……小报质量不错,这话本子虽然狗血但很感人。”姜晓眼泪汪汪地感慨道。

木槿:“???”这话本写的小姐书生,与狗的血有何干系。

又等了些时候,园户带着几名匠人,拉了几车大树登门了。

夜间刚下过一场大雨,乡间道路有些泥泞难行。

个头矮小的常园户,随意跺了跺靴子上的泥水,把树根被包裹严实的大树,一一介绍给姜晓。

“姜小娘子,这是您要求的香椿树还有板栗树……我们店里的匠人敢说是大历一等一的,大树移植成活后,当季就可以收获香椿板栗。”

常园户对自家的技艺很自信,他边说拍着胸脯作保,黑亮的两撇小胡子,随着大幅度的手势一颤一颤的。

“那就辛苦各位了。”

姜晓锁好门,正打算带着一干人和车,赶往自家茶园。

“哎,姜小娘子,你在这里呀!真让我一通好找。”

听到来人上气不接下气的声音,众人都回头看去。

“赵叔怎么寻到这儿了?出什么事了?”姜晓看了眼匆忙赶来的赵临,他正抬手抹了把额上晶亮的汗珠。

雨后的温度并不高,还能出这么多汗,难道是出什么事了?

“实在太累了,我先吸口烟缓缓……算了没带烟袋。”

但赵临还是庆幸地舒了口气,幸亏姜小娘子没有去城里,这要是去了城里,他靠这两条老腿怎能赶得上?

方才赵临从外面刚进门,放下手中的东西,还没反应过来,就被自家婆娘从家里撵出来了。

往日从不离身的旱烟袋,也没来得及抓到手里。

“这事儿说来怕各位笑话……我家婆娘说正坐月子的儿媳妇,在屋里突然闻到一股肉香,我婆娘总忧心儿媳妇吃不下饭,所以赶到院门口去看是谁家飘来的饭香。”

一个大老爷们儿眼巴巴赶到别人面前,只为讨问些吃食,要说女人麻烦起来还真不好伺候。

这让赵临觉得很不好意思,他不自然地看了姜晓一眼,“还是有路过的乡亲告知,说是瑾丫头端了姜小娘子做的肉菜刚路过。”

姜晓瞧自己可能一时半刻走不开,便招呼几位匠人先到宅院一侧的茶棚,在嘎吱作响的长凳子上歇息片刻。

布幡上遒劲有力的“茶”字,正迎风肆意招展。

家里虽经常无人,姜晓也没有把茶棚和桌凳收回去,倒也不怕有人偷。

一则设施陈旧当柴火都嫌空心,二则陆珩用长钉把桌凳狠狠地钉在原地,偷儿即便要卸走桌凳腿儿,也是要费一番大力气的。

“赵叔知道你家的鸡都养的很好,我愿意出那鸡的价钱,再加些辛苦费……劳烦小娘子做一些给我那挑嘴的儿媳,她刚给我家生了大孙子,功劳大的很。”

原来是顾客上门,姜晓松了口气。

“小瑾端走的那盘炸鸡,是我刚琢磨出的新鲜吃食,本来这东西就要售卖的,提前做些卖给赵叔也成,给您便宜点,一份就算三十文吧。”

“怎么这么贵!一只鸡才多少钱?”赵临一听这价钱,立马不喘了顿时挺直腰杆。

乡里乡亲的,这不是趁机坐地起价吗?

赵家主要靠磨豆腐做进项,白嫩的豆腐十里八乡都是有名的。

因家里攥着祖上传下来的豆腐方子,日子过得还算富裕。

赵家本来靠着儿子儿媳妇磨豆腐,日子就能过的有滋有味。但赵临天生闲不住,不仅要种家里的几亩肥地,还在皮砂岩半坡上开垦了一块荒地,多收些粮食作物聊胜于无。

辛辛苦苦的血汗钱,哪能这么浪费?

姜晓看出了赵临的眼神中的愕然,她倒是不着急上火。

打算售卖的这些东西,原料都是顶好的,成本高还要耗费时间制作,姜晓本就打算把这部分吃食,面向中高端消费人群出售。

“赵叔刚还说,我家的鸡是顶好的呢。”看到常园户这个潜在客户颇感兴趣地听着,姜晓打起精神来,把精细的原料绘声绘色地分说一通。

话已说到这地步,想到儿媳妇还得喂养乖孙子,赵临咬咬牙狠心道:

“那劳烦小娘子给做一份。”

姜晓推说匠人们都还在等,晚些时候做好了给赵叔送过去。

常园户却来了精神,他本就是个爱吃的,早已听得口齿生津,连忙表示小娘子只管先去做菜,他家匠人手艺好不会拖误多少时辰的。

“小娘子既开着茶摊,劳烦上些茶水还有茶点……那油香的年糕炸鸡我也要一份。”常园户一脸期待地说道。

有钱不赚是傻子。

姜晓手脚麻利地先泡了壶绿茶,又取了碟冰好的桂花糕端到摊子上。

绿配甜,绝配。

刚蒸好的雪白米糕,放在竹篮中被吊在井口冰镇,此时泛着冰甜的香气,姜晓又在表面淋上一层蜂蜜打底的糖桂花。

“好手艺!软糯沙绵,甜而不腻绝了。”常园户自认是个爱吃懂吃的,对于村间小摊的此等出彩手艺,感到惊喜万分。

当酥香四溢的炸鸡上桌时,常园户更是被惊到了,这是高手在民间啊!

本是认定“不值得”的赵临,大口啃完一块鸡肉后,惊觉只剩下了两块,“这钱花的值,城里酒楼的厨子也做不出这手艺……是我见识浅薄了。”

“小娘子,我要带十份回家。”常园户豪气地表示要外带回家。

却被姜晓告知今日售完,如有需要后日三月三,可到凌江池多买些。

“凌江池那么大,三月三游人众多,我到何处去寻小娘子的摊位?”常园户很不满意这般敷衍。

不待姜晓回答,赵临打了个饱嗝,睨了常园户一眼,“这还用说?自然是肉香味最浓的地方。”

姜晓满意地点点头,恭喜赵叔,都会抢答了。

送走赵临后,姜晓便带着一脸幽怨的常园户,还有几位匠人赶到了自家茶园。

清晨刚下过一场雨,远山薄雾与层叠的茶海交相辉映,雨后的茶园像被洗净了一般,新鲜空气中弥漫着绿芽的清香。

常园户粗看了茶园全貌,“小娘子家的茶园空地很多,确实应该再栽种些林果树,不然着实浪费。”

说罢,他便指挥匠人们卸了车,提着铁锹准备在空地上挖深坑。

姜晓拦住了匠人们动手,将要求娓娓道来:“常园户,这三亩茶园不能见到空地就栽种,每亩要种九棵,每棵间距二十七尺四寸,香椿树和板栗树最后都要呈梅花形布排。”

在场的匠人听完俱是一愣,挖坑种树还要精细到四寸?

这又是什么说法。

本在指手画脚的常园户听完,脸色不禁一沉,炸鸡虽好吃但工匠手艺不能被冒犯。

他种了这么多年的花草树木,还没听说茶园的林果树要摆出朵梅花,眼前这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娇滴滴小娘子,哪里来的本事插手他的活计?

想摆梅花回去刺绣去,在田地里开什么玩笑。

姜晓听完常园户最后一句“小娘子只管好生歇着,什么都不需插手”后,笑着将现代科技术语说得通俗:

“常园户计算过叶冠大小对光照影响吗?考虑了我家幼龄茶树树位高低吗?”

几个回合下来,常园户擦擦额头虚汗,“没……不曾……还请指教。”

作者有话说:

展开全部内容
友情链接